您好,欢迎登陆 《东西南北丹东人》!
Loading...
正在加载中...

人物介绍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- 人物介绍
我心目中的海军作家李忠效

全文下载

       

转载   文/刘有江
        这些年,看了不少写海军著名作家李忠效的文章。坦率地说,我认为有的写得还可以,有的写得很一般。很一般的原因不是别的,主要是看了感到不过瘾。他们往往只罗列李忠效的作品,把写人物变成了写作品介绍。我知道我也写不好,甚至更是班门弄斧,关公面前耍大刀,虽然几易其稿,仍然不敢发表。那为什么今天敢斗胆“亮相”?我只想让大家从我的角度,看看我心目中的李忠效。
        海军很大,海军也很小。当战士的时候,我就认识李忠效,当然是在《水兵文艺》上。那时,我是读者,他是作者;我在旅顺,他在青岛;我在海军北海舰队旅顺基地当水兵,他在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创作室当创作员。
        风云际会,潮起潮落。忠实的读者,终于在书外认识了仰慕已久的作者。1994年3月,我到海航宣传处帮助工作,在北京我们不期而遇。那时,我是干事,他是作家。我与“著名男人”薛振川(2009年春晚小品《水下除夕夜》的编剧)办公室相对,他跟薛振川办公室相邻。我天天按时在宣传科办公室端坐,他天天在家创作。因作家不用坐班,所以他的办公室基本处于闲置状态,但每天中午下班前,他都准时从家里过来,到我们办公室取报纸、信件,并顺便聊聊,对于我来说,能经常和作家聊天,大有收获。
        开始我称他为老师,他称我为干事;后来,我称他为大哥,他称我为老弟。随着交往的越来越多,我对李忠效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。虽然我们兵龄、职务差距很大,但忠效兄谦虚、随和,这些差距都变得无关紧要。
        要说我们有缘,还远远不只这些。交往、闲聊中,我发现有许多巧合。我的第二故乡,正是他的出生地。1955年,他出生于旅顺的一个军人家庭;1983年,我参军入伍,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“飘带岁月”。他的第二故乡,正是我的工作地。1969年,他年仅15岁就参军到海军潜艇部队,他的艇长就是后来的海军司令张连忠。我于1988年8月军校毕业,分配到海军航空兵某飞行团。直到我转业离开部队,我们先后都在青岛工作生活了近18年。  
         1985年8月,我作为战士学员,离开旅顺基地,离开北海舰队,也离开了海军,进入广州某陆军学院。他于1986年5月,也离开了北海舰队,但没离开海军,被调到海军航空兵创作室任创作员,但一年后,他也离开了海军,作为干部学员进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,毕业后才又回来。这样,从舰队到海航,李忠效始终是我上上上级机关的“领导”。
         1994年5月,李忠效跟徐宝琦(原海航创作室作家,1995年获瑞士第47届罗卡诺国际电影节青年评审团金奖、国际影评人奖、评审团大奖的影片《二嫫》的编剧)因创作需到海军飞行学院采访。本来他们力邀沙志亮干事一同前往,但沙干事当时忙于典型宣传,无法脱身,我荣幸地成为他们的“跟班”。按说帮助工作期间,原则上不能下部队,而我在海航帮助工作才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,就在他们的关照下,获得了这个“美差”,得以与两位大作家“零距离接触”。
        海军飞行学院对两位作家的接待非常周到,本来在招待所给我们每人安排了一个单间,但李忠效不愿给部队添麻烦,执意不肯入住,以我们方便聊天为由,非要住进三人普通房间不可。将近一周的时间,我着实领教了两位作家熬夜功力的深厚,没有一个晚上我们是在十二点以前入睡的,而早上还不能起得太迟,往往一睁眼,就临界约定时间。可一旦说起床,李忠效的动作之快,我跟宝琦兄都望尘莫及,穿衣、洗涮一系列动作,他就像在舰艇上,“战斗警报”一响,迅速跑向战位,我们则好象还在迈方步。
        那段时间,尽管睡得很少,但我并没觉得辛苦,反而感到与李忠效在一起熬夜也是一种享受。他嗓音浑厚,思维敏捷,语速适中,节奏明快,讲话过程中,没有一个哼哼、啊啊、这个、那个的语缀,条理分明,逻辑严谨,风趣幽默,尽现睿智。不像有的文人,文章写得行云流水,说起话来却磕磕绊绊,让人听起来十分费劲,禁不住要昏昏欲睡。而他能把你聊得大脑越来越兴奋、眼珠越来越明亮。同处一室七天,对于当时年轻的我来说,何止是胜读十年书?简直是受益终生!

页码:    [1]    [2]    [3]  
关于本站  | 新闻公告  | 可爱家乡  | 东西南北丹东人  | 家乡骄傲  | 联系我们  | 线索征集